石守信 開國元勛石守信如何在皇權下被逼墮落的
石守信(928~984) 北宋將領?x(今河南開封)人。五代后周時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、義成軍節度使,與趙匡胤結為義社兄弟。
北宋初期重要將領,開國功臣。
宋朝建立,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開國元勛(翊戴功臣)之首,升任馬步軍副侍衛都指揮使,并改兼歸德軍(宋州)節度使。建隆元年四月,昭義軍(潞州)節度使李筠反宋,趙匡胤立即派石守信為主帥率前軍進討,并先后于長平(關名,今山西長子南)、澤州(今晉城)南,擊敗李筠軍,趙匡胤親往督戰,攻下澤州,李筠自焚死,澤、潞平,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為使相。同年九月,淮南節度使、原后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反,趙匡胤又派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、兼知揚州行府事,為南征軍主帥,趙匡胤隨后也親征督戰。十一月,石守信率軍攻占揚州,李重進自焚死,淮南平。建隆二年,石守信升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,但命其離京就鎮。同年七月,宋太祖解除宿將兵權,石守信改任天平軍(鄆州,今山東東平)節度使,雖保留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軍職,“其實兵權不在也”。建隆三年九月,已加同平章事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趙匡胤的心意,自己上表解除兵權,即請求免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名義,專任天平軍節度使。開寶六年(973),石守信的使相銜升為侍中。
宋太宗即位,石守信使相銜升為中書令,石守信自出任天平軍節度使“凡十七年不徙,專事聚斂,積財巨萬”。太平興國二年(977),罷天平軍節度使改以中書令銜任西京(洛陽)留守。石守信崇奉佛教,在西京建造崇德寺,招募民夫運輸建筑材料,“驅迫甚急,而傭直不給,人多苦之”。太平興國四年,宋太宗親征滅北漢,遂即移軍進攻遼南京幽都府,起用宿將石守信督前軍,高梁河(今北京西直門外)之戰,宋太宗親自督戰,宋軍大敗,宋太宗狼狽逃回。同年八月,宋太宗將戰敗的責任推給諸將,“守中書令、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范陽,督前軍失律”,“責授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”,但不久又進封石守信為衛國公。太平興國七年(982),移為鎮安軍(陳州,今河南淮陽)節度使。太平興國九年(984)六月死,終年57歲,追封威武郡王,謚武烈。
因著名的“杯酒釋兵權”事件而留名青史的北宋名將石守信
曾是后周禁軍的主要將領之一,在抗擊北漢的高平之戰和征伐南唐等的眾多戰役中屢立功勛。他不僅加入了以密友趙匡胤為首的“義社”,為趙稱帝暗中做了許多籌備工作,而且在陳橋兵變時指揮殿前司禁軍進行策應,幫助兵變部隊順利回京,因此趙匡胤稱帝后把他列在了六位“翊戴功臣”(即主要開國元勛)之首。
取得了如此崇高地位的石守信,當時正值32歲的盛年。之后的漫漫人生路途,該如何前行呢?這位成功人士曾一度為此感到茫然。建隆二年(961年),趙匡胤在酒席宴間對他們這些武將宣講了人生苦短、應及時行樂的價值觀,石守信聞言頓有撥云見日之感:義兄是想讓俺一邊歇著去了!石守信遂于次日主動請求解除兵權,回家“養老”。見義弟如此知趣聽話,義兄皇帝順水推舟,大方慷慨地賞賜就變成了和兄弟交易兵權的代價。
從此擁有了巨額財富的石守信,開始享受酒夢浮華的人生?墒情e日子過久了,也挺沒勁的。正在這時,他老朋友梁彥溫的兒子梁周翰前來拜訪,石守信一見這個文才不錯的青年才俊,頓生愛才之心,便在心里記下了這個后生的名字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趙匡胤和石守信在酒宴之中談到他身邊缺個能文會寫的秘書,并說要讓梁周翰過來試試,當這個知制誥,石守信心中暗喜,回家后就把這件好事偷偷告訴給了梁周翰。
青年才俊梁周翰得到石守信的通知后,心情極度興奮。他急急忙忙寫了一封感謝信給皇上。收到感謝信的趙匡胤,頓時龍顏大怒,不僅當即取消了這項任命,還把梁趕出京城,外放效力。
石守信聽說了這件事,當即驚出了一身冷汗。他本想既為老朋友做個順水人情,又幫義兄皇帝找個好筆桿子,可萬沒想到會是這么個結果。這明里是貶謫梁周翰,實際上不就是敲打他石守信嗎?你好好聽話,服從命令乘涼去,義兄不會虧待你,但如果你敢插手政事,特別是干預人事,就別怪義兄我不客氣!領會了義兄皇帝意圖的石守信馬上就行動起來,在天平軍(今山東東平)節度使的任期內連續十七年不離崗,“專事聚斂,積財巨萬”,努力踐行著義兄皇帝倡導的享樂主義價值觀。
多年以后,石守信的義兄皇帝趙匡胤不明不白地離開了人世,其弟趙匡義即位,是為宋太宗。立足未穩的宋太宗賞給石守信一個中書令的傲人頭銜,并派他擔任西京(今河南洛陽)留守。在剩年中漸漸老去的石守信這時正狂熱地崇奉佛教,利用職權建造崇德寺,招募民夫運輸建筑材料,“驅迫甚急,而傭直不給,人多苦之”。這話說白了就是他當了個建筑業的黑心老板,逼著員工干活還不給錢。聽到了情況匯報的宋太宗,心里一下就樂開了花,因為他知道老百姓絕不會跟著人品奇差的石守信造他的反了。而石守信此時更是心花怒放,因為他從這件事中摸到了新老板的脾氣:老板雖然換了,但不希望我入政壇的理念沒變,照這么干,或許晚年富貴地位就能保住了。
太平興國四年(979年),宋太宗親征滅北漢,用武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。雄心大起的宋太宗揮軍攻遼,意欲乘勢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中原舊疆。在進攻遼南京幽都府(今北京)的戰役中,盛年不在的宿將石守信被起用為前軍都督,他又似乎重新找回了當年的勇武之感。但遺憾的是,在不識兵法的宋太宗的親自督戰下,節節勝利的宋軍慘敗于高梁河(今北京西直門外),宋太宗坐著驢車狼狽逃回,一度與大軍失散。在這種情況下,石守信又一次被沖到了政治漩渦的中心地帶,他承擔了本不應由他承擔的戰敗責任,帶著“督前軍失律”的罪名,被貶為崇信軍節度使。雖有些冤枉,但又能如何,接受吧,還能繼續揮霍已不太多的剩年時光,但有一點不愿意,一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。石守信還是裝著很情愿地去崇信軍節度使上任職去了。
不久之后,自知理虧的宋太宗又用另類的方式給石守信平了反,晉封他為衛國公,明眼人一看便知,這項任命其實就是給石守信的安撫和懷柔?墒,早已信佛、應該洞穿世事的石守信居然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這個榮譽稱號,這是為什么呢?答案其實不言自明,那就是曾經的兵頭石守信已經掌握了中國傳統政治學的精髓,更深層次地領悟了“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”這個千古不變的硬道理。
太平興國九年(984年)六月,活了57歲、消費了25個剩年春秋的石守信終于駕鶴西游,感念他平生業績的趙宋皇朝追封他為威武郡王,贈以“武烈”的美好謚號。石守信能以如此圓滿方式,為個人生命畫上句號,相對于歷朝開國之初眾多武將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慘烈命運,無疑是幸運的。但我們必須知道,他能得以善終的前提,是他對專制皇權權威保持了絕對的服從,就算讓自己的一世清名沾滿污垢也在所不惜
石守信生平簡歷
928年出生
951年任禁衛親軍都虞侯
954年任親衛第一軍都指揮使
956年六合之戰
958年任鐵騎、控鶴四廂都指揮使
959年任殿前都指揮使,義成軍節度使
960年陳橋兵變,任馬步軍副侍衛都指揮使,兼歸德軍節度使。
961年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,天平軍節度使,杯酒釋兵權
984年去世
后漢時,隸樞密使郭威帳下。后周廣順初年,升任禁軍親衛都虞侯。顯德元年(954),后周抗擊北漢的高平之戰,石守信以功升親衛左第一軍都指揮使;同年師還后,又升任殿前司鐵騎左、右廂都指揮使。顯德三年,從世宗征南唐,石守信任先鋒,參與六合等地戰役。顯德五年三月,南唐割淮南求和后,石守信以功升鐵騎、控鶴四廂都指揮使,成為殿前司禁軍主力的指揮官。顯德六年三月,后周攻遼,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韓通為陸路都部署,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陸路副都部署,石守信已成為后周的主要將領之一。同年六月,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時,石守信接替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。世宗死,子柴宗訓即位,石守信以義成軍(滑州,今河南滑縣東南)節度使,仍兼任殿前都指揮使。石守信是以趙匡胤為首的“義社十兄弟”中,繼李繼勛、趙匡胤之后第三個建節的,而且長期與趙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,是趙匡胤的部屬、親信,后周末成為趙匡胤的副手,關系最為密切。
轉載請注明:http://www.bffz.net/kftw/35.html